以下小菜重點摘要 3個景點:
1.菩提樹下大道(Unter den Linden)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但其實沿路種的是椴樹啊((如果沒查錯的話))。
從17~19世紀,這兒曾是柏林繁華大街,街道2側諸多古建築,一路走到布蘭登堡門延伸到施普雷河岸,也曾是柏林發展重心,道路旁華美壯闊的倍倍爾廣場(Bebelplatz)曾經是希特勒焚書的地方,因此這裡每年都會舉辦書會活動以示紀念;若在廣場中央認真找地下空間,會發現個全白空無書的書架,是人們記錄焚書的方式
廣場正對面就是柏林最高學府洪堡大學(Humboldt-Universitat),由世界文化史上著名的洪堡兄弟所創辦,洪堡大學旁原是皇家衛兵的新崗哨(Neue Wache),二次大戰後成為軍國主義受害者的紀念堂。在紀念堂空蕩蕩的大廳裡,只有悲傷的母親哀撫著死難子女的銅像,寂靜卻又動人心弦,遠勝過千言萬語的文字。銅像作者是德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凱綏柯勒惠支(Kathe Kollwitz),她的兒子與孫子相繼在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中陣亡,因此她作品的主題常是悲切的母親形象;若是下雨天來看這作品,會更顯蛋蛋的憂傷~~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
大道盡頭則是著名的腓特烈大帝騎馬像,象徵著這條大道的輝煌歷史((與歪腰的過去))
2.Brandenburger Tor 布蘭登堡門
建於1789年的布蘭登堡門是柏林最重要地標之一,近 30年來因為柏林圍牆興建,使布蘭登堡門成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種不同政體的有形界線。現在 2側都是各國大使館、還有 MJ 曾經興奮曬娃的酒店~~
這座 4層樓高的希臘新古典主義式建築,正反面各有 6根多立克柱(好朋友叫愛奧尼克)支撐,兩側還有較矮的石柱長廊延伸出去,在城門之上矗立著由四匹戰馬所馳騁的勝利戰車和女神,氣勢宏偉壯觀。 但據小道消息說。。勝利女神的聖器其實曾經遺失流浪過,經過好久好久才又拼湊完成成現在的樣子,所以女神臉帶有點怨念的看向某個鄰國大使館處。。小菜不會說那個怨念對象有著羅浮宮、奧塞美術館、還有橘園美術館滴~~
原先設計該城門的本意是要慶祝 7年戰爭的勝 利,並紀念帶領普魯士崛起的腓特烈大帝。 然而,在200多年來的政權更迭中,拿破崙的鐵蹄曾在這裡無情地踏過;普魯士的將士們曾在這兒慶祝德意志帝國的統一;納粹的軍隊也曾經在此遊行校閱;而在被蘇聯統治時期,城門上插著的是鐮刀與鎚頭的紅旗。隨著柏林圍牆的興築,這座命運多舛的城門也跟著封鎖,代表著分裂與敵對,直到1989年東德政權瓦解之後,城門才又再度開放,成為德國和平統一的象徵
若想多了解關於柏林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,一旁U-Bahn U5線的布蘭登堡門地鐵站內,站臺兩側有豐富的圖文資料展示,設計得猶如小型博物館一般
3.Reichstag 新國會大廈
新國會大廈與原本古典主義的國會大廈是同一棟建築,保留原來的仿古典主義外牆與圓形拱頂,但實體建材卻是現代的玻璃輕鋼架,不得不讓人讚嘆建築師佛斯特(Lord Norman Foster)的傑出巧思
透明的國會新圓頂,外表看來是一頂透明圓穹,內部則有像是龍捲風似的大樑,參觀者可以一圈圈地繞上去,從每一個角度自由欣賞;而國弯底部正是德國國會議事堂,參觀者可從透明劃穹中將開會情況一覽無遺
至於國會主體則是古典造型的石磚建築,正門門楣上題著「獻給德意志人民」的字樣。當然,德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,因此建於議事堂之上的新圓穹,在某種程度上象徵了新時代的來臨。而細部設計的採光、通風、太陽能發電等各種環保措施,則代表著新世紀的價值戲 —生態平衡
國會大廈附近的河道旁,都有跑團在跑跑跑,但因為燈光不美、氣氛昏暗,所以要夜遊記得身上綁點發光物,才不會被人或車撞到了
FB圖文版: